女神节里说母亲
作者:马魁元
(资料图片)
母亲幼年富足、无忧无虑。因天资聪颖,深得其祖父宠爱,时常绕膝蹭酒,啧啧称妙。虚岁十八嫁给我父,成为马家媳妇,知书达理,尊长护幼。面对虚岁才十三的我父,虽爱意满满却羞颜怯怯,看到我父的外套系不上扣,也不好上前帮助。奶奶发过话来:“咋不给系扣?”母亲得了奶奶的指令,从此就可以大大方方照顾我父。我父也很受用,每次穿好外套,都会双臂平展,挓挲着手等母亲把“葫芦疙瘩”一个一个系板整。母亲会说很多民谣,一套一套,张口就来。我父听乐了听呆了,有时会忘了手里的活。奶奶就醋溜溜的撂出一句:“汉子来了,就知道胡哒哒”!这时,我父即使意犹未尽还想再听,母亲也赶紧收住。
母亲未嫁时是小公主,嫁到我家便成了小大人儿。姑的女儿——大我九岁的表姐说:“俺去姥姥家,看到俺姥爷从地里回来,俺妗妗又端水又拿毛巾,一口一个爹,让俺姥爷快歇歇。”表姐还说:“俺娘还没结婚的时候,有一回俺姥姥让俺娘还有俺舅俺妗妗一起在地里收豆叶,俺舅看见一个家雀不大会飞,就去追,追了个七开到八开,家雀是逮到了,裤裆却扯烂了。最要命的是豆叶没收完,俺姥姥会不依的!俺娘越想越气,拉过俺舅就打,俺舅也不示弱,伸胳膊踢腿和俺娘撕扯起来,谁也不让谁,俺妗妗就拉着俺娘:’姐姐,姐姐,咱不搭理他,咱不搭理他’!都是十几岁的孩子,俺妗妗当时还懂得不去向着俺舅,倒是哄劝俺娘!”表姐说起这些事就笑的掉眼泪。姑比母亲小一岁,但因为是我父的姐,所以母亲是要喊我姑姐姐的。母亲每次回我姥姥家,我姑就坐在村头的围子墙上落泪发呆,我奶奶就说:“别傻了,人家回娘家,你这是干啥?”
“三日入厨下,洗手作羹汤,未谙姑食性,先遣小姑尝。” 我奶奶不仅长得好,干活也麻利,持家过日子很有韬略。更何况那是婆婆统帅媳妇的年代,母亲在我奶奶手下做儿媳可不是件容易事。所幸母亲和我姑那么要好,自然会更多了解我奶奶的脾性。挽起青丝结,开过芙蓉面,娇娇女娃一个转身,成了谨慎端庄的少小夫人,居然能够游刃有余。这素养可是既要聪慧又要有良好家风熏陶下的点点积累。
母亲与我父结缘,其实极具巧合性。当初媒人在我姥姥的村头正好遇见母亲的祖父,打过招呼,媒人说“今天给刘家女孩来提亲,也没说成。刘家嫌男方祖上都是种地的,没有在外面混事的能耐人。”闲谈中母亲的祖父了解清楚了我老马家的所有情况,就赶紧跑回家开了个碰头会,回头要求媒人给我母亲牵线搭桥。母亲后来老拿这事打趣我的父亲:“刘家是做生意的,嫌你家是土鳖财主,不跟你!俺家说亲的老多,俺爷爷就是听不进去,也不知为啥上赶着把俺给你家了!”我父就乐呵呵地说:“别看她不跟俺,要是媒人先和咱家说,咱还不要她呢!咱爹咱娘给孩子说媳妇,条条不高、杠杠不少!咱爹说了,买卖钱易翻船,庄稼钱万万年!她家做买卖,咱爹还担心有风险呢!”说这些话的时候,我清楚地看到,母亲和父亲脸上洋溢着幸福,彼此难以言表的幸运感直接爆棚!……
逢此女神节,剪取这些生活片段,相信能为母亲带去快乐!
Anisur Rahman/Photographer
作者简介
马魁元,60后,老农专生,爱好文学,喜欢写作,有作品在无棣大众、滨州日报等报刊发表。曾多次在滨州市水利系统组织举办的征文中获奖。
壹点号一点写作课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