刊头题字:尹祥君 葵邱书院书画顾问(著名书法家)
【资料图】
图/网络
走亲戚
文/崔炳信
上世纪70年代,过年走亲戚是节日期间最重要的事情。那时候一般人家还没有自行车,走亲戚都是靠步行的,或是踏着厚厚的积雪,或是顶着刺骨的寒风,步行十几里地,高高兴兴地跟随大人去探亲。这般辛苦动力何在?那时日子穷,平日里玉米煎饼窝窝头,维持温饱就很不错了。而过年走亲戚,就可以享用到白面馒头和有鱼有肉的各种菜肴、美食,甚至还能得到压岁钱,对孩子们而言,可是有着满满的诱惑啊。
走亲戚,在日程安排上是有讲究的,一般是从大年初二开始,“先看丈人再看舅,姑父姨父排在后”。初二,媳妇们回娘家,女婿拜望岳父母,孩子们看望姥姥姥爷。接下来才是七大姑八大姨,长辈的、同辈的依次进行。山东人走亲戚,用箢子(yuan zi)盛放礼物,依稀记得早些时候有白面饽饽、两毛多钱一包的饼干、马蹄烧饼之类,后来的主打礼物换成了水果罐头和大桃酥,成箱的白酒、牛奶和鸡蛋则是再后来的礼物了。想来用箢子盛礼物是很合理的,箢子是竹编的,不易压碎礼物。待酒足饭饱告别时,都要抢着给亲戚拿礼物,而一般这时,亲戚家象征性地留下少许礼物,早已挎着箢子跑出门外了,因为都明白,一箢子的礼物是需要走好几家亲戚的。
小时候走亲戚,最喜欢去姥姥家了。记忆里,姥姥总是笑盈盈地在门前迎接我们,然后握着我的小手走进屋里。大人一杯热茶,给我的是一杯热乎乎的红糖水。姥姥拿来小板凳,让我坐在火炉前,帮我脱下被积雪弄湿的鞋子,烤着我有些冻僵的手脚。然后拿出备好的瓜子、炒花生和糖果,让我们大快朵颐。那一刻,一股暖流涌进每个人的心头,欢乐的农家小院里氤氲着浓浓的亲情!大人们寒暄过后,喝着茶水聊天,说说一年的收成,询问一下家里的大事小情,女人们则开始张罗午饭了。而嘴里含着糖果的我们,不知何时早已跑到了院子里,跟亲戚家难得一见的伙伴们嬉闹去了,在巷子里踢毽子,在雪地里放鞭炮,欢呼雀跃,玩得不亦乐乎。
在姥姥家,因为那天亲戚多,总能吃到大宴席。除了猪肉炒芹菜、粉条白菜、土豆丝、萝卜丸子、炸鱼炸肉、黑蘑菇汤,还能吃到姥爷亲手烹制的凉拌甜藕、白糖花生米等,那味道,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出来的。过年的宴席是要分桌的,喝酒的男人坐一桌,女人、孩子凑一桌。
过年是难得相聚的喜庆日子,酒是不能少的。那时先把酒倒入一个锡壶,放到热水里烫一下,再斟到一个个白瓷小酒盅里。端起美酒,说几句祝酒词,氛围热烈而温馨。大人喝酒,往往还要制定出五花八门的行酒令,稍不留神就会掉坑里,就得喝酒,各种窘态惹得满屋人捧腹大笑。酒至酣处,两两对饮,划拳声声,着实喊出了庄户人过年的喜庆。当然,小孩子对此是不屑一顾的,自顾自地吃着美味佳肴,还没等大人喝完酒,就跑到院里疯玩去了。
清楚地记得,每次回家时,姥姥都要送我一个形似花瓶的陶制瓷罐,里面是她亲手制作的醉枣,咬一口,奇特的酒香在口中弥漫,妙不可言——姥姥知道,那是我的最爱。
走完一家亲戚再去另一家,礼物总是要补充的,可供补充的就是客人留下的礼物了。如此送来送去,桃酥之类就会破碎许多,只有等礼物实在拿不出门了,大人才分给孩子吃,所以孩子们总是盼着桃酥碎得更快些。言至此,还是很佩服邻家孩子的“调包计”,兄弟俩偷吃了一包桃酥,为了凑数,硬是换成了“包装精美”的地瓜干,然后拿着走亲戚。现在想来,让人觉得既好笑又心酸。
时光如白驹过隙,转眼间当年的“小馋孩”已是年过半百,如今再也没有什么美食可以给我构成诱惑了。人们走亲戚以车代步,前往目的地好像只是去“投递”一份礼物,早已缺失了那份浓浓的仪式感,而对年的雀跃对亲情的渴盼,似乎也已经打折了。
葵邱书院投稿邮箱:kuiqiushuyuan@163.com
欢迎新老朋友投稿葵邱书院!
壹点号葵邱书院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