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)
“谦抑性原则”,是一个法学术语,又称为“必要性原则”,不仅需要体现在“立法”环节,还需要体现在“执法”(行政执法)和“司法”(刑事司法)等各个方面。
在“立法”环节,使违法行为(或所犯罪行)与应当承担的责任(或受到的惩处)相匹配,要有所克制(隐忍、抑制),以防止打击面过宽(或惩罚过重)。同时,在“执法”和“司法”方面,“执法人员”和“司法裁判人员”行使权利(即国家所赋予的“行政执法权”和“刑事司法权力”)的时候,应当保持“谦虚谨慎”的态度,要有所克制(隐忍、抑制),不要过度(过分)地使用权力,更不要不小题大做(乱扣帽子),以避免出现“行政过罚不当”、“刑事罪责刑不匹配”的情形。
当然,“谦抑性原则”并非是指违法不究(或“有罪不究”、“重罪轻判”),而是指惩罚应当与违法(犯罪)的性质、情节,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。避免由于反应过度,而导致惩罚超过“有效预防”、“必要矫正”所需要的限度。
“谦抑性原则”的意义:有利于法治的文明和进步。
“知法”、“懂法”,才能更好地“守法”,同时当自身权益遭受侵犯的时候,才能够懂得及时、合理的进行“依法维权”。“知法”、“懂法”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,同时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。
如果想学习与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,以及如何维权,可以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“法律知否”。
关键词: